学生工作
首页» 学生工作» 学工动态» 【暑期“三下乡”】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
 

【暑期“三下乡”】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

来源:   作者:陈翔 马成/文 王晨阳/图   发布日期:2025-08-27     浏览次数:

     


为积极响应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(2024—2027年)》号召,塞上兴农调研队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,开展“‘渠’通塞上江南路,‘智’拓水建新篇”主题社会实践。团队以厚植“知农爱农”情怀为初心,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
政策引领破解用水难题,数字孪生赋能精细管理。调研首日,实践队伍走访吴忠市水务局与农业农村局,围绕“四水四定”、高效节水灌溉与水权交易等议题开展座谈。



图为团队与水务局展开座谈

为破解水资源分配不均、利用效率偏低等现实难题,水务局创新推行合作社节水奖励机制与现代化灌区用水模拟系统,依托“乡镇—水务局—管理处—水利厅”四级联动调度体系,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水资源精细化管理,有效平衡农业用水与生态保护,筑牢农业高质量发展根基。



图为团队在水务局合影

农业农村局温主任指出,“当前水肥一体化、智慧滴灌等技术已较为成熟,关键在于打破‘技术困于实验室、政策悬于文件中’的现实壁垒,真正推动技术扎根田间、服务农户。”调研队员结合专业所学,积极建言献策,为地方农业水利现代化提供西农思路。



图为团队与农业农村局展开座谈

科技赋能智慧灌溉,水肥一体提质增效。在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,队员们实地考察科技赋能农业水利的生动实践。迭代升级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如同“智能管家”,依据作物生长阶段与土壤墒情精准供给水肥,显著降低人力成本与化肥用量,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。



图为团队成员学习滴灌技术

园区借助物联网、大数据平台实现灌溉系统远程监控与智能调控,推动灌溉方式由传统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,为调研队后续学习与研究指明方向。



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智慧水利监测平台

乡镇落地现痛点,校友基层展担当。政策与技术的成效最终要接受田间地头的检验。调研队深入郭家桥乡、东塔寺乡、青铜峡镇等六个乡镇。在水务局的统筹推动下,各乡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,青铜峡镇推动水利枢纽农业水利调度,结合政策发展山地旱区农业水利特色产业等;东塔寺乡白寺滩村以“农业 + 旅游”式打造特色旅游乡村,建大片葡萄种植园,培育大青葡萄品牌;在智慧水利技术的支撑下,农业经济正在蓬勃发展。



图为白寺滩村葡萄培育基地

调研队发现智慧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虽显著减轻劳动强度、提高作物收益,但仍面临初期投入高、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推广瓶颈。队员们与乡镇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应对策略:建议加强技术培训与政策扶持,降低使用门槛;推动政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本,完善产业链条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



图为团队成员讲解农水技术

在郭桥乡,多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扎根基层、献身水利的事迹令队员动容。他们践行“脚踏黄土,情系三农”的西农精神,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,为学弟学妹树立了榜样,也坚定了大家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念。



图为调研队与西农校友合影

总结实践悟真知,青春助农启新程此次实践表明,吴忠市通过推广节水技术、构建智慧化管理体系,成功实现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的农业用水转型,为全国节水农业提供了“吴忠样板”。塞上兴农调研队表示,将把实践所见所闻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,持续关注农村水利发展,未来以扎实学识服务农业现代化,为乡村振兴贡献水建人的智慧与力量。

审核:陈家顺